■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张帆
今年以来,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新篇章。
广东农信坚持勤劳金融发展之路,全面对接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广东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程,带动兴县强镇富村,服务广大农民勤劳创新致富。成立“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和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支持“百千万工程”、海洋牧场建设等系列文件,突出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县镇村”领域,计划每年投放30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今后三年累计投放8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渔业高质量发展。
支持“百千万工程”,实现“村村通”
截至2023年6月末,广东农信全辖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4000亿元,其中投放县域2622亿元、占比65%;已发放渔业产业贷款203亿元,支持渔业主体3万多户。今年以来,广东农信引导辖内农商行发放县域制造业贷款1767亿元,同比增长9.82%,新增量占总增量的37.23%;创设“海洋牧场贷”系列33个信贷产品,举办银企集中签约大会,对接服务海洋牧场重点项目75个,支持沿海县域海洋渔业发展;对“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等投放贷款297亿元、覆盖农户近6万户;发放“生猪贷”81亿元、支持预制菜贷款45亿元,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93亿元、覆盖9448户,支持县域做好“土特产”文章;发放“一镇一业”贷款40亿元、支持5081户工商户;发放“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就业工程贷款129亿元支持农民就业创业。
广东农信着力探索授信模式创新,推动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见行见效。一方面,实行“整村授信”模式。广东农信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开展整村批量授信业务,已开展信用建档3302万户;对1.29万个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授信额度2819亿元,有效带动2023年1-6月新增普惠贷款26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94%;另一方面,创新抵质押新型授信模式。创设生猪等活体抵押贷款业务,带动生猪产业贷款累计投放达到147亿元;试点开展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57亿元,并从2023年开始每年为省内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00亿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广大农民勤劳致富。广东农信以全省银行业14.5%的信贷占比,提供了全省29%的涉农贷款、47%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和63%的农户贷款户数。
五级党建强合作,实现“渠道通”
(一)省市平台“总对总”畅通对接通道。广东农信把“户户通”工程作为服务“三农”、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户户通”建设纳入省委、省政府有关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导意见等省级文件中,要求各地各部门与农商行联动实施推进。充分发挥省级平台的牵总作用,主动与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省级部门,以及汕头、云浮等地市政府对接协调,签订“总对总”战略合作框架性协议,共建“村村通政务+户户通金融”乡村服务格局,为辖内农商行推进“户户通”工程,打通对接工作的通道,顶层推进“户户通”工程落地落实。在省级层面的大力推进下,梅州、大埔、东源、阳春等47家农商行成功获取当地政府发文支持,将“户户通”纳入政府工作任务。
(二)县镇村三级党建共建畅通工作渠道。以党建共建推进“户户通”工程,通过各农商行总行党委与乡镇(街道)党委、各支行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党员与村(社区)党员共建,开展主题宣传、志愿服务、政务金融服务、讲党课、生态建设、扶危济困、整村授信、对接“三资”平台等党建共建工作。如,在江门台山市,三年给予共建的行政村(社区)党支部共计190.2万元开展党建共建工作,通过捐资助学、抗疫救灾、精准扶贫、帮扶美丽乡村等慈善项目,对每个镇1条经济薄弱村帮扶3万元。截至2023年6月末,辖内农商行与17899个镇(街)行政村居开展党建共建,与所处90个县(市、区)对接“三资平台”,签订合作协议覆盖率98.8%。
(三)金融特派员驻村服务畅通业务渠道。广东农信始终秉承“挎包入户、上门服务”的传统,通过打造一支金融特派员队伍,直接派驻在村居,积极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户创业出谋划策、提供支撑,当好勤劳致富的参谋员;通过“粤智助”“智慧柜台”等投放在村居的智能设备,引导群众线上办理政府服务事项,当好政务服务的引导员;主动上门采集跟踪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建档评级授信,当好信用环境的守门员;通过村委大喇叭、拉横幅摆讲台、上门唠家常等方式,当好金融知识宣讲员,真正发挥农信地缘亲缘优势,为广大农民提供贴身服务。截至2023年6月末,全省农商行共派出3.05万名金融特派员,进入2.01万个村(居),覆盖率达100%。
内联外合强联动,实现“机制通”
(一)农信系统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一方面,深入构建“有为系统+有效法人”管理体系,省联社党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省级“户户通”专班团队,各农商行成立专业架构负责工作实施,确保“户户通”工作组织有力。另一方面,出台绩效考核办法,通过强化目标考核,制定“985”阶段性目标,层层分解压实各级机构、各个团队的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合力。截至2023年6月末,辖内农商行整体建档覆盖率100%,授信覆盖率78.89%,签约用款覆盖率14.15%。
(二)“政银保担”合作联动整合业务资源。一方面,省联社持续加强银政、银保、银担合作,积极推动农业风险补偿资金项目,参与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组织参与金融支农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与省税务局合作推广“银税互动”金融服务,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辖内农商行拓展业务。另一方面,农商行结合“户户通”走访了解到的客户需求,积极运用地方政府贴息、专项基金补偿以及融资担保、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等方式,为客户定制综合性的融资方案,提升信贷资金可获得性和风险可控性,实现多方业务互融共赢。如,在清远阳山县,为吸引青年回乡创业,广东农信与当地团县委联手,推出财政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担保的“青春贷”,推出由财政贴息的“青年创业贷款”,投放1687万元,支持145户青年回乡创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超325人。
(三)“金融+政务”服务联动满足多元需求。强化基础服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广东农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累计向全省行政村投放已安装20333台“粤智助”政务服务一体机,提供460多项民生服务和20项金融服务,让百姓足不出村就可办理业务,实现“村村通政务+户户通金融”。目前,“粤智助”一体机办理的业务量约5900万笔,服务群众约1950万人,提前完成年度省十件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与此同时,在开展“户户通”走访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安排特殊代办服务,重点关注“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上门为其办理社保医保、养老金、残疾人补贴、涉农补贴等多种公共服务及相关金融业务,以多元化的暖心服务,满足更多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制度产品强配套,实现“业务通”
(一)配套尽职免责制度破除“不敢贷”心理。农村客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具有生产规模小、无有效抵押物、抗风险能力弱,且相当部分为信用白户,较难达到传统信贷准入条件。为破除金融特派员和客户经理因风险管控困难,带来的“不敢贷”心理,广东农信出台实施普惠金融授信业务尽职免责指导意见,建立能贷愿贷敢贷会贷机制,当出现还贷风险时,经认定依法合规、尽职履责办理授信业务的工作人员予以免责,可免责的单个客户信贷金额达1000万元,以制度配套解除普惠信贷业务的后顾之忧,目前已促进发放普惠贷款约4644亿元。
(二)配套定制金融产品破除“不好贷”认知。针对“户户通”推广,广东农信针对广大农村客户,创新定制了系列申报简便、审批快捷的金融产品,如针对涉农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的“悦农小微贷”“悦农e贷”等产品,只需在完成信用信息建档后,通过手机银行进行简单操作,即可在当日内获得额度高达30万元的信用贷款,并实现随借随还,为抢农时赶农活突发的资金需求解除燃眉之急。同时,建立了小微经营性贷款预授信白名单和个人预授信消费贷款白名单,对于白名单客户实现“无感授信、有感反馈、线上签约、按需用款”,以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创新,有效破除客户经理认为自身金融产品竞争力不足、农民客户认为申请贷款复杂麻烦的认知,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信贷的普惠性。省联社还倡议实行减费让利,引导辖内农商行参考乡村振兴融资风险补偿项目贷款利率政策,给予更加优惠利率。上半年,农户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对比去年下降1个百分点。
(三)配套简便科技手段破除“不会贷”想法。持续开展金融科技创新,创造性推出“三农易”“小微易”等移动办理贷款的新方式,为“三农”、小微等“散客”“小户”高效授信获贷,有效满足普惠小微群体50万元以下信贷需求。客户申请贷款时,只需使用“两易”小程序线上提交贷款意向、发起贷款申请,客户经理即可上门通过CRM移动端采集客户信息、为客户上传电子资料,直接开展现场尽调。同时,银行后台直接进行线上审批,对客户进行移动端人脸识别后即可发放贷款,实现简单便捷的“一站式”信贷服务,有效赋能“户户通”贷款业务快速拓展,破除客户因为不会操作进而放弃用信的想法。截至2023年6月末,“两易”工具实现授信金额143亿元,用信10.42万笔,贷款余额超100亿元。
走村串户强服务,实现“信用通”
(一)联合村居开展信用建档实现“整村授信”。一方面,加强与地方统一行动,绘制“网格化管理营销作战图”,形成各乡镇主要领导挂帅、村委村民积极参与、农商行具体实施的联合行动体系,迅速开展全覆盖式农户信用信息建档。另一方面,通过匹配策略模型、大数据精准画像分析、熟人信用评价等方式,精准开展信用评级,实行差异化授信,最终实现“整村授信”。截至2023年6月末,全辖农商行对12944条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授信金额达2819亿元。
(二)贴身了解农户贷款需求实现“上门用信”。广东农信充分利用金融特派员地缘人员优势,走村串户深入农村了解农户金融需求,为因农时农活不便走开的农户提供上门服务,在家里便可实现轻松快捷“用款”。如,在汕头潮南区,广东农信对雷岭镇15个行政村完成整村授信签约业务,覆盖率100%,但很多农户因为不会操作、走不开等原因,无法实现“用款”,当地农商行组织金融特派员开展上门服务,为当地群众特别是荔枝种植户乳鸽养殖户提供家庭生产经营的备用金。据统计,累计为当地288户农户发放3782.43万元。
(三)创新多种抵押担保模式实现“精准增信”。创新抵质押授信模式。探索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使用权和林权等用益权作为抵押,为农户增信;加强与保险、担保等企业的合作,推行保单增信贷、银担合作贷等,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推广产业链授信模式,利用核心龙头企业,推进上下游产业链条信息共享、贷款延伸;针对海洋渔业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融资等需求,提供组合授信。如立足“网箱建设”场景开发“核心企业+租户”的产业链授信,对深远海智能升降养殖网箱项目统一授信4亿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