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东农信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持续助力减污节约降碳,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让绿色成为农信的鲜明底色。近日,广东农信在中山地区试点建设绿色低碳金融实验室,着力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丰富零碳网点内涵上开展研究,在企业碳账户建设、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管理等领域,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创新及实践经验。2023年6月末,全省81家农商行绿色信贷规模774.79亿元,同比增加337.26亿元、增长77.08%。
一、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加大绿色信贷支持
广东农信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把发展与支持绿色金融列为战略规划的重点内容。一是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以中山为例,截至2023年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超6亿元,主要投向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制造、园区产业链接循化改造、再生利用及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运营等绿色产业。二是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因地制宜创新和开发符合区域生态环境的绿色金融产品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如,通过发放“绿色经营贷”,鼓励纺织企业开展“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研究创新,实现绿色转型。三是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保障措施,包括优化市场营销指引、市场准入和差异化授信等绿色金融制度政策,建立绿色金融的“绿色通道”等。如,制定绿色信贷优惠条件,明确各网点在同等条件下的绿色信贷额度可最多放大500万元审批权限,在原基础上给予优惠20BP的利率定价。
二、强化信贷资金引导作用,持续绿色产品创新
广东农信不断发挥信贷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创新,不断满足企业差别化需求,引导企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助力加快实现“双碳”目标。融合“数字贷”“码上贷”“市民光伏贷”“工商光伏贷”“碳排放权质押贷” 等特色条款,持续开展研发创新,推出“绿色经营贷”“绿色转型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全过程覆盖企业投资建设及日常运营,满足绿色企业日常经营周转、项目建设及非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建设、节能降碳设备购置等资金需求,于6月初发放首笔“绿色经营贷”,更有效地帮助企业绿色化转型。
三、丰富零碳网点服务内涵,打造绿色金融品牌
通过在中山地区打造首家“零碳网点”,探索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网点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丰富“零碳”服务概念,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品牌。对外,开展“存下希望,储‘植’梦想”特色存款抽奖活动,通过特色存款产品营销,倡导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理念;组织所在社区亲子客群开展“绿色润童心,环保伴我行”——“碳”寻财富岛环保主题特色活动,通过环保知识趣味问答、树叶虫洞解密、岛主争夺赛和DIY叶脉书签等,加强低碳环保文化宣传,提高亲子家庭的环保意识。对内,开展“一点一策”网点建设,将绿色金融纳入“一点一策”网点特色经营可选项目,引导网点层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当地特色产业、重点客群,探索零碳网点、低碳网点特色经营模式。
四、深入开展企业走访调研,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中山作为首期“绿色低碳金融实验室”建设的地区,当地农商行一线网点和客户经理团队深入开展企业走访调研,贴近客户、了解客户,为企业绿色转型出谋划策、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对存量“工商光伏贷”客户进行了专项调研走访,了解企业使用绿色信贷产品后所带来的节能降碳效果,收集客户对绿色金融创新产品的意见及建议。另一方面,深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聚集工业园区,特别是针对洗水、印染、电镀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切实了解、解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融资痛点、难点问题,形成专项调研报告,为后续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创新打好工作基础。
五、探索参与绿色债券投资,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择机探索参与更多绿色金融产品的投资,如绿色基金、碳市场等,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拓宽绿色项目、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来源,通过将募集资金投放至绿色产业,助力培育一批环境效益好的项目,以此带动绿色信贷业务、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如投资3000万元参与广州开发区融资租赁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募集资金100%投放到绿色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中,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六、打造绿色金融人才队伍,提升绿色发展动力
在中山地区,组织当地农商行的各部门和支行中层干部、客户经理、业务骨干成立“绿色金融专员”队伍,邀请广碳所等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开展绿色金融专项培训,详细讲解碳市场建设、碳市场交易情况、碳配额、碳排放等知识热点;组织“绿色金融专员”队伍参与人社部教育培训中心主办、广碳所承办的“碳金融”培训课程,为开展绿色金融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发展的动力。目前,已组成一支36人的“绿色金融专员”队伍,部分员工已通过培训考核,获得由人社部教育培训中心颁发的“碳金融”证书。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