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农信带领全辖农商银行坚持回归本源、支农支小、服务实体经济,着力打造“小而美”农商银行,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践行金融为民,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迈好“小步子” 坚持稳中求进基调
广东农信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稳步改革、稳控风险、优化考核,在“小步慢跑”中实现稳中有升。
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6月末,辖内64家农商行总资产1.68万亿元,增幅1.21%;各项存款余额1.33万亿元,增幅2.60%;各项贷款余额0.93万亿元,增幅2.90%。
资产质量持续增强。截至2024年6月末,辖内64家农商行平均不良率为1.59%;不良贷款处置进度持续加快;拨备覆盖率达202.83%;资本充足率达17.41%,保持较高水平。
内控合规建设水平逐年提升。2023年末,辖内66家农商行中,监管评级2级机构14家、3级机构44家、4级机构8家,良好(2级)和合格(3级)机构占比达88%,创广东农信系统监管评级最佳水平。
聚焦“小客户” 坚守支农支小定位
广东农信坚持回归本源,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向本土银行转型,服务乡村振兴大局中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
坚持做土不做洋。坚守“姓农、为农、兴农”使命,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依据乡村资源禀赋特点,按照“一县一品”“一镇一业”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创新丰富产品服务,有效满足产业发展融资需求。截至2024年6月末,辖内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3567亿元,比年初增长4.60%,占比达39.87%。如,在湛江徐闻,紧贴蓝色经济挖潜,创设16个“海洋特色支行”,提高在海洋特色支行办理“海洋牧场贷”类贷款产品审批权限,并给予30个基点优惠,通过机构设置、产品服务、窗口转型等多层面探索,促进涉海贷款“增量降价”。
坚持做小不做大。秉持服务实体经济为本,支持“制造业当家”,积极运用“粤信融”“中小融”“信易贷”等线上融资对接平台,创新“小微易”“三农易”等专属产品,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和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截至2024年6月末,64家农商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072.18亿元,比年初增长118.17亿元,增幅2.39%,占比达56.69%。
突出“小半径” 坚定金融为民本色
广东农信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以完善服务网络、壮大服务队伍、加强数字赋能等手段缩短服务半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快向普惠银行转型。
服务多样站点多。充分发挥遍布城乡的毛细血管功能,搭建“营业网点+助农取款点+悦农e站+粤智助”四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6月末,辖内64家农商行建成营业网点2669家,助农取款服务点4256个、 “悦农e站”便民服务站4957个,全省出资投放“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2.05万台,提供617项政务服务和27项金融基础服务,服务群众超2100万户。如在湛江徐闻,2023年推出了“社区授信”贷款业务,为当地居民家庭消费、装修、购物、旅游提供资金。目前“社区授信”已成功实现授信538户,授信金额1.33亿元。
服务贴心人员多。全面推广“户户通”工作,做实“走村入户、建档授信、优惠利率”三项工作,打通金融服务“毛细血管”。截至2024年6月末,派驻2.78万名“金融特派员”进入1.63万个行政村(居),对1.12万个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信息建档整体覆盖率达到100%,客户授信整体覆盖率突破95.99%,贷款签约用款户数为183万户、签约用信覆盖率15.11%。
服务精准手段多。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进行服务下沉,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普惠重点群体金融服务覆盖面和资源配置力度。如通过“客户画像平台”“营销管理平台”“移动办贷平台”的综合应用,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业务处理速度和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找准“小切口”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农信充分发挥金融纽带作用,持续优化粤东西北地区金融服务供给,引导县镇村联动的产业链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精准发力补工业短板。如在梅州大埔,积极主动对接大埔县(海珠)产业园区,以新能源、先进制造业、先进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为切口,以优惠利率向某酒业公司发放1000万元贷款购买原材料,助力公司精简“选浸蒸摊拌+酵取净炙藏”等 10 道工序,制作品质更优良、价格更亲民的黄酒。
做实支撑固农业底板。如在韶关翁源,以翁源兰花品牌为切口,支持其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主动对接兰花协会获取市场信息,前往顺德等地举办多场兰花沙龙推荐信贷产品,支持了50多家翁源藉兰花客户发展兰花产业,贷款金额超过2.5亿元。
着眼长远锻生态长板。如在湛江徐闻,以碳汇为切口,以“碳排放测算评估+担保公司+碳汇保单”的“1+2+N”全流程服务为依托推出“碳汇贷”,充分发挥“银保担”各方的资源优势,精准发掘符合条件的优质碳汇经营主体,形成授信“白名单”,并以量化的碳排放指标匹配授信、定价金融产品,为绿色碳汇渔业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创新及实践经验。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强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