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广东农信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大局,聚焦特色产业培育、联农机制完善、产融深度结合三大方向,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产业发展。
截至2025年3月末,广东农信涉农贷款余额3656亿元、同比增长4.36%,县域贷款余额6516亿元、同比增长4.75%,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聚焦特色产业
构建精准信贷模式
广东农信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创新差异化产品体系,推动富民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聚焦本地特色农业发展,打造可复制推广的16种业务模式和12种场景服务模式,同时,将场景授信模型结合实际推广到农业种植、收购、冷链、深加工全链条等领域,助力壮大富民产业。截至2025年3月末,16种业务模式和12种场景服务模式累计授信户数约175万户,授信金额1227亿元,贷款户数约27万户,贷款余额441亿元。
二是围绕“龙口牛肉”全产业链,推出“固定资产贷”+“流动资金贷”一揽子融资产品。如,在鹤山市发放贷款超6800万元支持企业规模化养殖和品牌化经营,推动“龙口牛肉”品牌做大做强。
三是针对服装产业“短小频急”融资需求,推出特色信贷产品“服装贷”,助力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如,在陆河县向涉服装行业、产业园区企业投放贷款近8500万元,支持规模化产业集群和紧密产业链合作模式,服装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
四是打造“传统抵押+碳汇增信”模式,解决农业种植大户生产资金周转难题。如,在郁南县发放“生态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300万元支持林木种植,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
完善联农机制
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广东农信以利益联结为核心,推动金融资源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倾斜,激活乡村发展潜能。
一是运用“养殖龙头企业+活体抵押+科技赋能”业务模式,着力破解养殖企业抵押难题,保障生猪产业供应。如,在阳山县为某生猪养殖企业发放990万元“生猪活体贷”,着力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通过优惠利率支持“以点带链”融资,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如,在四会市,向砂糖橘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00万元,为当地引入生产技术和销售支持。并以该企业为支点,将金融服务覆盖整条产业链,向其下游及关联公司授信1834万元,带动柑橘种植达7万亩,解决千名农民就业。
三是开通绿色通道支持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如,在信宜市畅通办贷流程,授信7580万元支持高山蛋业引入无抗生素健康养殖技术及食品加工新技术,带动千户农民走上特色农产品养殖致富道路。
四是支持“政银企村(户)”共建产业项目,积极盘活闲置资源,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如,在云浮市授信4400万元支持3个“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投产,助力85个村集体年收入超17万元。
推动产融结合
赋能文旅非遗传承
广东农信以金融“活水”润泽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技艺与文旅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围绕养殖、生产、销售等上下游企业精准施策,助力非遗小作坊转型升级,推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如,在阳春市向某非遗岗美腊鸭传承人发放35万元贷款,助力其从晾晒场地、生产设备、制作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升级改造,腊鸭年产量提升约12%。截至目前,在当地累计发放贷款3344万元助力腊鸭产业迈上致富路。
二是深挖文旅融资需求,创新推出“乡村民宿贷”,赋能民宿产业转型升级。如,在台山市主动对接民宿产业客户,累计发放“乡村民宿贷”175户,贷款金额1.14亿元,推动乡村民宿产业发展。
三是助力构建瑶族文旅产业链,赋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如,在连南县累计授信2100万元支持“千年瑶寨”景区服务项目改造升级,带动景区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